信用卡拒付争议的产生
信用卡拒付,又称退单,是指持卡人在支付后的一定期限内(常常为 120 天,部分特殊原因可延长至 540 天),有权向发卡银行申请对账单上的某笔交易提出拒付。这一权利旨在保护持卡人的消费权益,但也可能被部分不良持卡人滥用,给商家带来损失。
引发拒付争议的原因多种多样。从消费者角度看,常见的有未收到商品、商品与描述不符、认为交易未经本人授权(可能存在信用卡信息被盗用情况)等。
持卡人发起争议
当持卡人决定对某笔交易发起拒付争议时,会首先联系自己的发卡行。发卡行作为持卡人的金融服务机构,会引导持卡人详细说明争议理由,并要求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,如交易截图、与商家沟通的记录等。这些材料将作为后续调查的重要依据。例如,持卡人声称未收到商品,可能需要提供订单编号、查询物流显示未妥投的截图等。
发卡行调查阶段
发卡行在收到持卡人的拒付申请后,会立即展开调查。这一过程中,发卡行首先会对持卡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初步审核。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交易详情,发卡行常常会向收单行发起调单请求。收单行,也就是为商家提供信用卡支付处理服务的银行或支付机构,会将这一请求传达给商家,要求商家提供更多与该笔交易相关的信息,如订单详情、发货记录、客户签收凭证等。
在此阶段,商家的及时响应至关重要。若商家能够迅速提供准确、完整的交易数据,会有利于发卡行更清晰地判断交易情况,为后续争议解决奠定良好基础。
发卡行提交争议
经过调查,发卡行会经过卡组织(如常见的 Visa、MasterCard 等)的争议处理系统向收单行发送争议,并为每个争议分配一个原因代码。原因代码主要分为四类:
欺诈类
这是拒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,主要指交易未经持卡人授权。比如持卡人的信用卡信息被盗用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了跨境网购交易。
授权错误类
此类相对不常见,与交易授权相关。例如交易未经正确授权处理,或者授权过程存在问题。
处理错误类
涉及交易处理过程中的错误,如金额和币种错误等。
消费者权益类
消费者对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满意而发起的拒付,这也是较为常见的拒付原因。比如商品存在质量问题、与网站描述差异过大等。
原因代码在后续争议解决流程中起着关键作用,不同的原因代码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流程和规则。
多方解决争议阶段
不抗辩
商家可以选择接受争议,或者在规定期限内不做任何回应,这种情况下,到期将视为商家接受争议,整个争议处理流程结束,商家需承担相应的资金损失。
抗辩
商家若认为自身无过错,可搜集证据进行抗辩,争取撤销争议。不同卡组织有着不同的争议解决流程,以 Visa 为例,主要有协作(collaboration)和分配(allocation)两种流程。
协作流程适合用在处理错误类和消费者纠纷类的争议。该流程包含四个阶段:
争议回应
商家选择抗辩,将支持证据提供给收单行,收单行再提交给发卡行。若发卡行认可商家的抗辩证据,争议将被撤销,流程结束;若不认可,则进入预仲裁阶段。
预仲裁
当发卡行不认可商家的抗辩证据,或者持卡人提交了更多佐证材料时,发卡行向收单行发起预仲裁。此时,若商家没有更多证据进行抗辩,可选择接受预仲裁,流程结束,争议成立;若商家找到新证据,则可选择对预仲裁进行回应。
预仲裁回应
商家提交新证据给收单行,收单行再提交给发卡行。若发卡行接受商家的新证据,拒付将被撤销,流程结束;否则,发卡行将上诉到 Visa,由 Visa 进行最终裁决。
仲裁
Visa 作为中立裁决方,审核双方材料,对争议责任方做出最终裁定,此结果为争议最终结果,流程结束。需注意的是,进入仲裁阶段,输的一方需要额外承担一笔 500 美金的费用。
分配流程
这是 Visa 为提升争议处理效率,针对欺诈类和授权类争议设计的优化流程。在发卡行提交争议时,Visa 会利用系统数据对争议责任进行界定和分配。若责任在发卡行一方(例如交易已经经过 3ds 欺诈责任转移),则争议不成立,商家不会收到争议;若责任在收单行一方,商家抗辩直接进入预仲裁阶段,后续流程与协作流程中的预仲裁及之后阶段类似。
信用卡拒付争议处理流程复杂且涉及多个环节。跨境电商卖家和国际贸易人在面对信用卡拒付争议时,应保持冷静,积极应对,深入学习各阶段的处理流程和规则,及时搜集有力证据进行抗辩,以较大程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,保障业务的稳定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