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险转移节点认知误区
许多新手把费用承担点与风险转移点等同,事实上两者在多个术语下并不重叠。最典型的例子是CFR与FOB。两者都在装船完毕时完成风险转移,区别仅在于谁支付运费。如果忽视这一错位,卖家可能在船期延误后被追责,买家也可能因未及时投保而无从索赔。
FOB与EXW的装车责任混淆
FOB要求卖方负责装船作业并办理出口手续,而EXW连装车都留给买方。新人经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,导致买方到厂才发现没有叉车和装箱工人。应在合同中写明“货物由卖方负责吊装到船上”或“买方自备装卸设备”以消除空白责任。
CIF与CIP保险范围误读
CIF只要求卖方投保最低覆盖的ICC?C条款,易腐或高价值货物在海上风浪之外的损坏并不获赔;CIP则规定至少达到ICC?A或同等级全险。买家若误信CIF保证全程安全,签收时发现货损只能自己承担。解决办法是在合同中列明具体保险条款而非简单写成“CIF”。
DDP与DAP税费承担错位
网络店铺常把DDP与DAP都解释成“包邮包税”,其实DAP下进口关税由买家支付,只是卖家付到门运费。若买家不具备清关能力,包裹会被海关退回并产生仓储费。卖家在前台页面应明确税费责任,否则客服将被投诉淹没。
CFR与CIF运费保险双重盲区
CFR承担运费却不包保险,CIF包运费又包保险。若卖方在CFR报价阶段忘记提醒买方投保,海损风险极易转嫁给买家并引起索赔纠纷。合理做法是在商谈早期附上保险建议或者提供自愿加购选项。
提单类型混用导致收货延误
海运需正本提单或电放提单,空运则使用空运提单。部分卖家把电放提单误认为万能文件,结果买家在目的港无法换单提货。解决方案是根据运输方式选择对应单证,提前确认是否需要背书或加盖承运人章。
误区对照与规避表
高发误区 | 正确含义 | 风险后果 | 规避要点 |
费用点等于风险点 | CFR风险同FOB而非到港 | 未投保货损自担 | 拆分费用与风险概念 |
EXW卖家包装车 | 买方自装自清关 | 装卸现场无人 | 合同写明装车责任 |
CIF=全险 | 仅最低ICC-C险 | 索赔被拒 | 在报价中列明险别 |
DAP包税 | 买方清关缴税 | 包裹滞港 | 前端声明税费自理 |
CFR含保险 | 不含保险 | 海损无人赔 | 卖方提示买方投保 |
电放提单通用 | 空运需AWB | 买家无法换单 | 匹配运输单证类型 |
操作层面三步曲
第一步,签单前在ERP建立术语风险清单,每条SKU对应正确术语和责任;第二步,使用双人复核制度校对合同中的交货术语与单证要求;第三步,向客户发送术语说明卡片,确保买家理解税费和保险范围。在执行过程中,当贸易术语发生变更,系统自动触发风控提醒,要求重新确认装运、保险与结算流程。
国际贸易术语看似只是三个字母,却暗藏风险分类与费用模型。企业只要建立术语差异提醒、补足合同细节并在系统中实时校验,就能够在订单扩张的同时保持合规与利润双安全。